English

编辑的名字

1999-12-09 来源:光明日报 石湾 我有话说

有一家在文学界很有影响的报纸,新近发了一则由该报记者采写的引人注目的报道:人民文学出版社将与一批颇具实力的青年作家签约,并尽力为他们宣传、包装,使他们在今后几年内成为有影响、有市场的畅销书作家。列入首批签约名单的青年作家是柳建伟、赵德发、阿来、邓贤和王跃文。在文学图书市场不甚景气的时刻,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这一“旨在培养优秀畅销书作家”的新举措,无疑是独具战略眼光的,作为同行,对此我不能不感到钦佩。

然而,这则报道所披露的人文社两位编辑家,却名不见经传。一位副总编叫“高行军”,另一位负责人叫“何启志”。我不禁愣了,细一想,“高行军”分明是高贤均之误,而“何启志”想必指的是何启治。一则千把字的报道,居然把接受采访的两位副总编辑的名字全都搞错了(而那五位青年作家的名字却一个也没有错),这怎能不令人感到吃惊和悲哀呢?

应该说,何启治和高贤均在文学界是有相当知名度的。我随手从书柜中找出获茅盾文学奖的《白鹿原》,版权页上分明印着责任编辑的名字:刘会军、高贤均、何启治。人文社在编辑出版当代优秀长篇小说方面的业绩,可以说是任何一家兄弟出版社都难以企及的。我没有顾及再去查阅何启治、高贤均还担任过哪些名著的责任编辑,但在我的印象中,单是获大奖的作品,他俩都不只是参与编辑了一部两部。那么,文学出版界这样两位有功之臣,他们的名字何以无端地被误作“何启志”、“高行军”了呢?这决非是校对时发生的疏漏,恐怕是该报的记者以至有关负责人只把目光盯住了那些青年作家,而对为培养青年作家付出了大量心血的资深编辑,却缺少应有的尊重与了解吧?

编辑这个行当,一向被认为是“为他人作嫁”。记得在五六十年代,出版物上是找不到责任编辑的名字的。改革开放以来,虽说每本新书上都印上了责任编辑的名字,但一本好书的出版,以至产生轰动效应,人们往往只记住作者的名字,而不在意其责任编辑是何许人。但一旦哪本书出了什么偏差,挨了批评,站出来承担责任、反复检讨以至领受处分的,却首先是责任编辑。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偏要在“编辑”前加上“责任”二字的原由所在吧?在这个问题上,作为一个文学编辑,我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:编了好书,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,一切归功于作者,我不想借一丁点儿光。尽管有的书稿在编辑、策划以至宣传、包装过程中,自己花了很大的气力,甚至是发挥了一种起死回生的作用,那也只是尽到了一个编辑应尽的责任,出名得利依旧属于作者,这是天经地义的事。有良心的作者会感激你,记住你的名字,甚至终生把你尊为老师;但有的作者一旦发迹,兴许就把你忘个一干二净,那你也不必黯然神伤,更不要去揭人家“穿开裆裤”时的水平如何如何……

培养和扶植青年作家,是文学编辑的天职。我们选择了这个行当,就得以此为乐。我今天之所以要为何启治、高贤均二位的名字被搞错而在此发一点议论,是因为此事不是发生在文学出版圈之外:一张文学界的专业报纸,倘且不看重文学编辑的名字,这不等于是在看轻我们自己吗?总而言之,我以为人们尽可淡忘编辑的名字,但干我们这一行的,却必须时刻牢记着编辑的责任,包括采编有关文学出版界的报道,若提到编辑的名字,就一个也不能错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